主题词: 零部件

零部件国际化贸易壁垒该如何突破

2011-09-09 中国交通投资网
提示:在历经了两年多的申诉、上诉之后,中方还是败诉了。日前,WTO上诉机构在日内瓦就中美轮胎特保案作出终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

  在历经了两年多的申诉、上诉之后,中方还是败诉了。日前,WTO上诉机构在日内瓦就中美轮胎特保案作出终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

  面对如此结局,不少行业人士都表示,虽然特保案对国内轮胎行业的影响,已经在过去两年的“纠缠”中被不断消化。但该案最终的判决结果带来的“示范效应”,却可能引发更大面积地对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这两年,我国遭受到的来自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的反倾销调查达100多起。其中,针对零部件的就有10多起。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零部件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摩擦将会成为零部件企业的经常性工作。”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总裁陈滨坦言。



  而面对不断出现的贸易壁垒,如何在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下寻求突围之道,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已成为国内零部件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外部挑战加剧

  近年来,我国零部件出口可谓是成绩斐然。统计数字显示,2001~2010年间,我国零部件出口额从26.6亿美元,猛增到了32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5%,大大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速。而且,与整车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不同,零部件出口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目前已遍及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以轮胎、汽车轮毂为代表的一些零部件更是成功进入到了跨国采购体系。“可以说,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但从目前面临的形势来看,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产品出口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在趋紧,国际化之路正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挑战。”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支陆逊认为,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双重夹击。

  一方面,“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长期内都将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同时,国际技术贸易壁垒、专利标准、关税等问题也将进一步抑制国际市场对我国零部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土地 约束加大,人民币汇率上升等,使得企业的出口成本进一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出口优势。

  自身问题多多

  事实上,这些外部制约因素还不足以让国内零部件企业“伤筋动骨”,真正影响其出口之路健康、稳健发展的,还是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这其中,研发能力不足首当其冲。

  据了解,我国零部件企业每年投入到研发上的资金仅为其销售收入的0.6%,与跨国企业差距明显。有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零部件行业前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之和,甚至还不及博世一家。

  投入上的巨大“缺口”使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实力长期裹足不前。“因为无法依靠技术赢得市场主动,所以在出口过程中,企业只能依靠价格争夺市场,造成行业无序竞争。这不仅损害了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利益,也为企业引来了‘杀身之祸’——反倾销起诉。”陈滨说,这种现象甚至让一些企业发出“出了国门不怕见老外,就怕见老乡”的感慨。

  其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在战略和理念上也明显滞后。有专家表示,出口前,不少企业往往缺乏对特定市场的前期调研与准备——既没有必要的规划,又不进行网络建设,简单地把订单当市场。

  “这种‘先伸腿后伸头’的做法,使企业的出口缺乏后劲。”支陆逊说,个别企业甚至为了拼价格、拉订单,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把国外市场作为“试验田”,使国内零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被贴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而且不少企业在境外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也严重不足。

  “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再加上售后服务的不及时,让不少企业的海外业务成了‘一锤子买卖’,缺乏成长性和持续性,影响了其海外业务的进一步开拓。”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

  寻求突围之道

  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企业开始谋求突围之道,希望能通过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优势,来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海外份额。

  陈滨介绍说,与国际汽车企业的多年合作使他逐渐认识到,要抓住国际采购趋势带来的难得机会,就必须进行技术壁垒的攻关。“从国际先进经验看,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要领先于整车企业,新车开发中70%的知识产权是属于零部件企业的。所以,要打破技术壁垒,零部件企业就必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他表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内企业需要强调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

  据介绍,目前国内不少零部件企业都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载体。但这些研发平台多数还停留在“面子工程”的阶段,实际力量有限。对此,专家也指出,要想让这些载体起到实效,就需要进一步整合专家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引进好专家,带来好项目;同时,借助这些科研平台,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引领行业趋势。

  海外研发中心作为支撑企业国际化的支撑点,重点要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万丰奥特的实践,陈滨认为,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海外研发中心聘请当地的优秀人才,同时派遣技术骨干到整车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与主机厂进行无缝合作,甚至超前开发。“如果零部件企业能够走到整车研发前列,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会进一步加强。零部件企业也自然能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陈滨说。

  同时,零部件企业对外拓展的落脚点,要树立“中国制造”的形象。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质量控制之外,还要加强品牌塑造,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零部件产品“低质低价”的固有印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产业。但目前国内零部件行业却高度分散,前百强企业仅占50%的市场份额。对此,有专家提出,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抱团发展。

  对于这一点,陈滨可谓感触颇深:“如果把国际零部件巨头比作航母的话,那国内企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艘艘小军舰。一旦在市场上遭遇,别说正面对抗,就算碰一下,都有可能会被‘撞翻’。所以,如何形成集群效应,也是国内零部件企业走出去中不得不面对的关键问题。”

  而要实现集群效应,就需要国内零部件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能够进行横向兼并重组,进而向模块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而零部件集团内部的各企业之间,更要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走好海外之路。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