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维生素

上半年我国维生素市场简析

2008-08-18 中国医药投资网
 

    从2003年到2006年底,是中国维生素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国内企业通过自身扩张及整合等有效手段迅速成为国际维生素市场的主导者之一,在此期间,维生素价格相对平稳。在大部分品种产能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诸多外部因素及企业内部提升的需要促成了2007年维生素市场的调整,导致价格大幅波动。2008上半年,本已逐渐趋于理性的维生素市场在VA、VE及烟酰胺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下,重起波澜。

    2008年维生素市场的涨势从VE开始。其实,早在2007年6月8日,DSM小幅(15%)提高欧洲VE报价,随后,国内外生产厂家交替提高VE、VA报价。2008年5月5日,DSM将VA50万单位出厂报价提高到350元/kg;2008年7月2日,将VE出厂价格上调至260元/kg,并表示不排除在8月初再次调整价格的可能。

    在VA、VE大幅提高出厂报价的同时,饲料用添加量较大的另外一个品种——烟酰胺,价格在悄然爬升,从2008年1月4日的80元/kg一路上涨到5月初的150元/kg。而VC粉的价格从年初的65元/kg涨到6月末的135元/kg。

    进入5月份,受交通运输、环保要求及原材料紧张等原因影响,部分维生素品种价格出现上涨势头,如肌醇、生物素、VD3、氯化胆碱、VB1、VB6、VB12、叶酸等。

    从年初到6月末,VB2及泛酸钙因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从2007年的高位迅速回落。至6月末,VB2市场成交价格在140元/kg;泛酸钙市场成交价格在60元/kg,即将触及成本底线。

    虽然厂家提价愿望较强烈,但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价格暴涨对饲料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对维生素采购愿望不积极,对市场价格的快速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以禽用多维成本为例,饲料中多维成本在2007年7月份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同2007年1月初相比,多维成本上涨53.02%,随后平缓;拐点在2008年2月初再次出现,并一路上扬,到2008年6月末达到第二个高峰,同2月份相比,多维成本上涨63.54%。2008年7月单体维生素价格指数远远低于2007年7月,但饲用多维成本却高出60%以上。这是由于VA、烟酰胺、VE在饲料中添加的量比其他维生素产品高出很多,这3个品种价格暴涨对用户成本造成了极大影响。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