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咨询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行业知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其他水利管理> 湿地

湿地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摇篮。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2011年11月23日,北京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公开征求意见。

  湿地 - 概述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至2009年6月,有159个缔约方,1847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1.81365679万公顷。

  湿地 - 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 - 形成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3]

  湿地 - 作用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气组分调节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

  水分调节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

  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提供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调节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湿地 - 类型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 - 湿地植物

  中国湿地植物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横跨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湿地分布广,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63.7%,25.6%,7.7%(表1) 。全国湿地 调查将全国的湿地植被划分为7组、16个植被型、180个群系(严承高等,2005) 。

  湿地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约有 100 种。如亚热带的水松,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草、斑唇马先蒿,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南部沿海红树林湿地的水椰、木榄、红榄李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湿地野生植物有 6 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莼草、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

  由于各植物带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湿地植物区系比较复杂。中国湿地植物归属于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中国特有、北极高山分布。

  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 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 水植物芦苇、 香蒲等, 沼生植物如苔草等。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 海漆属、 海桑属等, 分布于海南、 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

  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前两大类多属于湿生植物,如挺水植物芦苇、宽叶香蒲、狭叶香蒲,浮生植物如浮萍(有 15 种) ,沉水植物如蓖齿眼子菜、菹草、金鱼藻、轮叶狐尾藻、大茨藻、角茨藻、轮叶黑藻,沼生植物如莎草、藨草、灯心草等,均为世界广布种。

  我国的第三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松和世界珍稀古老树种、白垩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杉这两个特有 物种,水松只生长在东起福建、香港,向西至广西(临桂) ,北到江西庐山,南至广东茂名,主 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杉分布在湖北省利川县,武昌市东湖。

  北极高山分布,如杜鹃属、越橘属,常见我国东北山地落叶松泥炭沼泽中。

  湿地 - 国际重要湿地标准

  《湿地公约》第二条规定,每个缔约方必须把本国至少1块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被纳入的湿地必须符合标准。

  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支持动植物种或在不利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栖息着绝大部分本地鱼类亚种、种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和/或种群间的关系对湿地效益和/或价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湿地 - 破坏

  近几百年来,湿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虽说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灭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

  农业开垦

  由于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人类对湿地大面积围垦,结果造成湿地大量丧失。

  过度放牧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一些地区畜牧业发展过快,导致过度放牧,导致很多湿地植物不能有规律的完成其生活周期,湿地植物多样性丧失,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其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

  排水

  湿地排水活动对天然河道的水文状况如水流量、水文周期和水位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农业活动和灌溉

  农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化肥、杀虫剂及动物垃圾,通过径流进入湿地,造成湿地富营养化。灌溉沟渠使湿地接收灌溉排水,从而使湿地的污染程度加重。没有净化的污水含有高浓度的硒,它可以导致鸟类、两栖类和鱼类胚胎的死亡或畸形,造成湿地中的一些物种消失。农药通过径流进入湿地再加上大气沉降,导致其在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中进行生物富集,如果人食用这些鱼类,也将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城市化

  城市化是湿地丧失和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大量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供水短缺,寄生虫流行。事实上,湿地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

  道路、建筑和停车场等的修建,因其不透水而阻止了降水渗透进土壤,而降水却将城市中的各种垃圾和污染物带入城市径流和湿地。盐度、混浊度和毒性的增加,溶解氧的减少,必将影响到水生生物的食物网。另外,过量的营养物质将导致富营养化,其结果是藻类爆发,而鱼类、水草等因缺氧而死亡。

  湿地 - 保护

  1996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6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确立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全世界已经有159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方,中国是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经有1847处湿地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所谓湿地恢复与重建,可以通过保护使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过程,已可以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使其重现应有的作用。相关措施包括:提高地下水位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洪泛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

  对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破坏活动,2011年11月北京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送审稿采取了列举禁止性行为的方式,比如对于开垦、填埋湿地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采集泥炭的,处5000元罚款;捡拾鸟蛋的,处1000元罚款;引入外来有害物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破坏湿地保护设施设备的,依法赔偿设施设备损失,并处5000元罚款。


相关文章链接:
·湿地[11-30]
·水务行业市场[9-25]
·春华水务[9-25]
·凯迪水务[9-25]
·同方水务工程公司[9-25]
·同方水务[9-25]
·南京中创水务[9-25]
·北控水务集团[9-25]
·北控水务[9-25]
·法国威立雅水务[9-25]
·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9-25]
·威立雅水务集团[9-25]
·威立雅水务[9-25]
·水务工程[9-25]
·中法水务[9-25]
相关研究报告:
·2011-2015年天津水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Copyright ? 2002-2012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