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燃料乙醇

【 】燃料乙醇突围战

2011-11-16 中国 投资网
提示:国际油价再次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比较沮丧的消息,但对肖明松来说却值得庆幸,因为油价上涨为他奔波了十几年的燃料乙醇提升了价值。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可再生燃料,燃料乙醇因为高成本,依靠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而难以大规模替代石油。

  国际油价再次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比较沮丧的消息,但对肖明松来说却值得庆幸,因为油价上涨为他奔波了十几年的燃料乙醇提升了价值。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可再生燃料,燃料乙醇因为高成本,依靠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而难以大规模替代石油。



  自2001年,国家决定在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地建设以粮食制燃料乙醇的试点以来,生物燃料“与粮争地”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在警戒线上下徘徊的背景下,决策层大规模发展替代性 的决心被削弱。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叫停了粮食加工乙醇项目的审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非粮作物制燃料乙醇技术路线开始被看好。和中国农村 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肖明松一样,致力于非粮 作物转化研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然而,可悲的是,由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投资20万吨的木薯乙醇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却遭遇停产,这是几年间获批的规模最大的非粮乙醇项目。受制于上游原材料供给、下游销售困境,这一非粮示范样本陷入被迫停产的尴尬境地。而被普遍看好,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二代纤维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据统计,截至“十一五”末,我国生物质燃料乙醇的产量达到172万吨,没有达到规划的200万吨目标。据肖明松介绍,“十二五”期间,燃料乙醇的目标是300万吨。而直到现在,除了原有的4个以玉米、小麦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外,新的大规模项目是否获得审批存在悬疑。燃料乙醇在中国正在迎来一场艰辛的突围战。

  原料困局

  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发轫于十多年前。1998年前后,中国粮食连续几年大丰收,出现了大量的陈化粮,为粮食向 的转换提供了基础条件。据媒体报道,2000年,朱镕基总理先后做了7次关于发展燃料乙醇的批示,并由国家发改委带头组织研究组赴巴西和美国考察。调研归来后,决定对乙醇汽油在几个主要粮食主产区进行推广,至今仍存在的四家粮食制乙醇燃料公司即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化股份公司(现名为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黑龙江肇东华润酒精公司(现名为中粮生化 肇东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当上述四家公司纷纷开工大干的时候,国家划拨的陈化粮很快被用完,于是新粮成为了原材料。而与之相伴随的是,20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一度低于4.5亿吨的危机线,并且在其后的三四年间都没有高过4.9亿吨的富裕线。受城市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等因素影响,决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发展粮食制燃料乙醇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冲击。

  2006年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次年6月,国务院召开可再生 会议,玉米变乙醇项目被正式叫停。

  翻开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的图谱,中国可以学习的样本主要是两个国家——巴西和美国。截止到2010年,巴西甘蔗制燃料乙醇的产量已经达到了2150万吨,美国是1800万吨,不同于巴西的是,美国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

  对于中国来说,既不可能像巴西那样通过大面积种植甘蔗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国燃料乙醇需求,也不可能向美国那样大部分燃料乙醇用玉米作原料。有限的耕地面积成为了粮食制燃料乙醇的最大障碍。即便在人均耕地面积较高的美国,也同样遇到原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据美国塞拉尼斯公司高级副总裁暨先进燃料技术部总裁施泰仁(StevenSterin)先生介绍,近几年来,美国的玉米种植需要大量土地,很多土地都在全负荷运转。它不仅推高了玉米的价格,同时把本来用来种植其它农作物的一些土地,用作种植玉米。

  “我国可耕种土地人均占有面积约为1.38亩左右,但是考虑到人口的增长,农村城市化的推广,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下降。”肖明松说。

  粮食制燃料乙醇被叫停的同时,非粮作物如木薯、红高粱以及木质纤维素作为玉米的“替补者”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几年,清华大学核研院新 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都在为甜高粱制燃料乙醇四处奔走,这种被称为1.5代生物燃料技术已经国际领先,由清华大学开发的ASSF法生产甜高粱秆乙醇技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已经实验成功。

  相较于第一代粮食制燃料乙醇,1.5代生物原料主要种植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边际性土地上,李十中认为这既不“与民争粮”也不“与粮争地”。

  然而,其发展潜力却仍然有限。据肖明松测算,盐碱地、滩涂地等边际性土地面积在我国大概有667万公顷,如果全被用于燃料乙醇,生产潜力在1400万吨左右。而这些土地如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需要进行前期改良,每公顷的改造成本在3000-15000美元之间,对于企业而言,这将是一笔巨额投入。如果将其大规模发展,原材料的可靠供应即会变为挑战,并且甜高粱的种子需要提前一年、甚至两年进行繁育,大规模发展需要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种子培育。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给燃料乙醇的材料供应带来了难题,比如用于第二代技术的秸秆作物收集难度高,收购成本高等问题也一直未能解决。” 新 行业研究员萧函介绍说。

  国家队的游戏?

  在李十中看来,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甜高粱制燃料乙醇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水平。以与清华大学进行合作的内蒙古特弘生物公司的2000吨燃料乙醇示范工厂为例,其生产成本大约是在4500元/吨左右。但是如需要大规模扩产,还需等待发改委的审批。

  和上述的内蒙古企业遭遇的情况一致,最早介入1.5代生物燃料领域的一些企业已经选择退出。在黑龙江桦川县,建成了我国较早的甜高粱制乙醇项目,由于申请多年没有拿到发改委的准入证,投资企业已经基本退出。

  在肖明松看来,发改委一纸核准,对于有意进入的投资者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其能否获得国家燃料乙醇的相关补贴。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在1.5代的项目审批上较为犹豫,特别是广西中粮木薯项目的停产也给决策层对于该类项目的态度带来较大的影响。

  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在中粮木薯项目进驻广西之后,由于原料供应有限,抬高了当地木薯价格,甚至致其价格翻番,致使其他以木薯为原料的中小加工企业无法生存。同时,下游销售遇阻,乙醇汽油市场混乱,最终致其停产。截至目前,中兴 公司在内蒙古五原县投资的10万吨甜高粱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家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产业化示范工程。

  近日,国家 局新 和可再生 司副司长史立山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也在发展依靠甜高粱和木薯生产生物乙醇,并称之为非粮乙醇,其实它们都是粮食的一种,也是用耕地生产的,真正的非粮原料应是秸秆和木材等。”

  可见,决策层较为看好的还是第二代用秸秆纤维素作原料制成燃料乙醇的技术路线。

  如果说,玉米制燃料乙醇只是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开端,甜高粱、薯类等非粮作物则是过渡性的选择,用秸秆纤维素作原料制成燃料乙醇被视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在上文提到的四家定点燃料乙醇企业中,均开展了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实验,而他们背后则是中粮、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国有企业的身影。其中,中粮肇东是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丰原生化是中粮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吉林乙醇的20%股份为中粮集团所有,中石化拥有河南天冠40%的股份。

  石油企业掌握终端销售环节,没有他们的参与,产业链的形成就存在缺失。相对于中粮与石油企业之间的合作,此间的民营企业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大规模项目获批困难,不掌握下游销售渠道,如缺乏财政支持,商业动力则无从谈起。因而,在近十年间,对于肖明松而言,民营企业主在此间的进进出出已经司空见惯。

  当然,还有一些外来的掘金者。作为中石化、中粮在黑龙江投产的纤维素乙醇项目的合作伙伴,诺维信在中国市场蠢蠢欲动,其为此合作项目提供将纤维分解的关键酶制剂。据介绍,此项关键制剂大约占到成本的1/3。

  作为一家老牌的化工企业,塞拉尼斯公司开辟一条以碳氢化合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路线,而在中国它认为煤炭是最好的原材料,并对外宣称利用此项技术并不需要政府提供补贴。虽然这并非生物质能的技术路线,但其看好的是中国燃料乙醇市场的未来前景。施泰仁先生向《 》杂志 记者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总数将超过5.5亿辆。这就意味着中国对液体燃料的需求,会持续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不可能有任何一种燃料来主宰这个市场。中国有很多的选择,需要有电、天然气、乙醇等一起来服务于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执行越来越严格的汽油标准,添加含氧化合物乙醇,能够提高排放的清洁度。

  在肖明松看来,发展燃料乙醇一定需要国企的参与,但是如果中小企业一起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其市场化的进程。

  对于此观点,萧函表示认同,“在燃料乙醇行业,政府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并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行业规范,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当遵守同样的市场规则和准入制度。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燃料乙醇产业的市场化竞争,通过竞争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