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莎莎国际

莎莎国际去年关店21家

2013-07-17 中国化工投资网
提示:与同业竞争对手屈臣氏与丝芙兰相比,莎莎国际至今仍未找到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的敲门砖。

  与同业竞争对手屈臣氏与丝芙兰相比,莎莎国际至今仍未找到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的敲门砖。

  本月15日,莎莎国际公布了2013财年的业绩报表。报表显示,莎莎国际2013年营业额上升19.7%至76.698亿港元,经营盈利增长19.7%至8.256亿港元。中国内地的营业额由2.9亿港元增长至3.563亿港元。虽然这两年莎莎国际在内地的销售额相比前几年有直线增长,但仍旧处于亏损状态。早在2006年莎莎国际进入中国内地起,就亏损了1700万港元。

  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洪波指出,在香港做得顺风顺水的莎莎国际,在内地碰壁的困局仍旧未有实质转变,其在香港的盈利模式复制到内地后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仍旧是公司发展的一大阻碍。

  成本过高内地业务亏损

  根据莎莎国际的财报显示,莎莎国际2013年营业额上升19.7%至76.698亿港元,经营溢利增长19.7%至8.256亿港元。集团全年整体毛利率由去年的45.2%上升至46.4%,集团的纯利润率则维持在10.8%。其中,港澳地区的零售销售额49.381亿港元上升至59.659亿港元,年增长20.8%;内地地区的营业额由2.9亿港元增长至3.563亿港元,增长22.6%。集团店铺数量由249间扩展至260间,净增加11间。

  董事会报告称,公司年内在香港以外的市场获得了稳定的销售增长,港澳地区以外市场带来的营业额由13.124亿港元增加19.5%至15.684亿港元,公司整体策略是继续在香港核心市场以外的地区巩固业务基础,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但莎莎国际在内地市场仍旧受困。

  莎莎国际称,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同店增长继续持平。同店销售增长自前年首季的负增长转为去年前三季度的正增长,相较于此前的亏损,去年莎莎店铺在店铺层面获得了经常性盈利。但是去年第四季度,销售以及同店销售均为负增长。

  公司表示,这是由于公司更专注于自家品牌销售、着力建立品牌及避免大幅减价所致。第四季度销售放缓,代表公司全面执行业务策略有不足之处。尽管店铺贡献增加未能抵消经常性开支的增幅,但公司的亏损由上一财年的3130万元人民币收窄至3010万元。

  去年莎莎在内地关闭了一些表现欠佳的店铺和百货公司专柜,去年年末,集团已经进驻内地26个城市,遍布13个省份,设有53间莎莎店铺以及9个瑞士葆丽美专柜。去年莎莎国际在内地新开15家店铺,关闭21家店铺。

  莎莎国际透露,经营成本方面,由于公司去年有20份新续租约,公司店铺租金成本占销售额百分比由10.1%增加至10.3%,平均租金增幅约为35%,去年续租租约对于去年财政年度有全期性影响。由于租金不合理的大幅上调,公司于过去两年关闭多家旧店,然后再加开更多新店,装修成本等因而上升。

  水土不服症状仍未治愈

  一向在香港市场称霸的莎莎国际到了内地却表现欠佳。崔洪波表示,这是莎莎国际原本的销售渠道无法适应内地的复杂市场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来到内地之后,莎莎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赴港游客都知道,在香港买低价护肤品和化妆品的最好的渠道不是百货商店和超市,而是莎莎和卓越这一类的专卖店。”崔洪波表示,在香港专卖店渠道占到一半左右,因为有强势的渠道份额,专卖店与个大化妆品品牌议价能力极强,莎莎可以获得品牌商给百货商场20%的差价。

  “莎莎在香港能够以3、5折的折扣来吸引消费者,但是进入内地之后,莎莎的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崔洪波表示,高档护肤类化妆品需要缴纳消费税,关税,增值税。国际化妆品在香港走的低价策略在内地市场却变为高价策略,很少打折促销,而且还有不断涨价的趋势。2012年,化妆品关税有所下调,但一线大牌依旧采取了涨价的策略,这些大牌们并不乐意看到自己的产品在莎莎店里卖得比专柜的便宜这么多,因此不愿意与莎莎合作。

  由于策略不符合内地市场需求,莎莎国际目前的内地门店数量增长一直停滞不前,目前在内地仅有62家门店。而同类型竞争对手,屈臣氏在2006年之前,其在内地的扩张速度都不算太快,但屈臣氏花了10多年时间去研究和试水内地市场,在熟悉市场后,屈臣氏在2009年提出了“百城千店”计划。屈臣氏中国区行政总裁罗敬仁在表示时透露,未来扩张至3000家店的计划中,屈臣氏会更多去三、四线城市选址,并在一线城市适当向社区店发展。未来重点扩张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安徽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