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医药 企业 生存 发展

当前医药企业生存现状与发展浅析

2007-12-07 中国化工投资网

  近日从制药企业、医药协会、主管部门调研时了解到,目前国内频频出台的医药产业政策,有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生存,亟待政策制定者根据科学发展观定位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和产业长远发展研究我国医药产业生存状况及发展策略,适当调整政策。

  一、医药产业生存现状调查

  自上世纪70年代 以来,我国制药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对医药产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行业管理大大弱化。自1997年启动医药体制改革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连续出台了降低药品价格、推行药品招标采购、限制处方药在大众媒体做广告、药品强制GMP认证等政策,这些政策几乎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客观地说,这些政策有的推动了行业发展,制药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却把着力点完全放在了药品价格上,那么就难免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例如药品降价政策,国家针对看病贵问题,进行了17次药品大降价,但是,老百姓却感觉不到明显的效果,根本在于药品大降价难撼“看病贵”。医生受利益驱动,喜欢开贵药。海南海灵制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强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处方是政策性的放任自流造成的。因为政策规定,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上顺加15%作为自己的利润。因此,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想方设法用贵药、开大处方。这里面很有技巧性。张建强举例说,使用两支零售价10元的国产头孢曲松即可治好的病症,医生受利益的驱动,会开两支零售97元一支的进口“罗氏芬”,稍作变动,医院的利润就能够从1.5元上升到近15元。而这是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操作。

  山东正大福瑞达总裁凌沛学认为,目前,全国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再者,医院目前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17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实际效果不明显,还与药品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替代药品分不开。“国家降这个药品的价格,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指出,制药行业和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不联动,制药行业早已市场化,而医疗卫生机构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对医药行业整体状况研究不足,而出台了一些不合适的政策,医药企业发展到今天,行业的运营质量和创新能力令人担忧,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而不是发展问题。

  据介绍,政府每年给医院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由于垄断药品市场80%的医院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长期延续“以药补医”的经济政策,加上流通领域的不正之风和愈演愈烈的医生回扣,致使制药工业在正常的药品交易过程中失去话语权,医院平均回款天数超过180天,全国的医院无偿占有工业销售资金(2000亿)达半年之久,严重影响了制药工业的正常运转。据了解,去年,新华制药一家企业的应收款就达2亿元。

  1995年,医药工业占GDP的比重是2%,2005年为4%,十年翻了一番,工业销售收入以平均15%的速度递增,达到3000亿元,但利润逐年下滑,目前国内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近2/3面临着生存危机。医药生产利润率降到了5%,商业利润降到千分之五。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西方发达国家为15-25%),且有限的经费大都投入到“短平快”的仿制药上。2002年SFDA批准仿制药不到1500个,2003年就猛增到6000余个,2004年达上万个,直接造成行业内的低价竞争,加上发改委的17次降价的推波助澜,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投资回报,生存都成问题,根本无力再投入资金进行新药研发,行业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海南双成药业公司总经理王成栋告诉记者,因为政策不配套,大家都不愿意花钱创新,谁搞创新谁赔钱,制药企业没有1亿元以上的投入不敢搞新药,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是1/10。根据国内的政策,新药即便批下来了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而且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还没有收回来,别的企业花费很少的代价就生产出仿制药品了。

  伴随着国内环境的巨大压力,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西方政治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已开始对国内制造工业设障,他们提高技术门槛,不承认我国GMP认证,国内药品要想出口欧盟,就必须得到欧盟的GMP认证,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和中药出口。另外,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很快,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合资企业纷纷转变为控股或独资,并牢牢占据了我国重点区域市场和高端产品市场穆,本不富裕的中国老百姓所支付的医药市场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外资攫取。一旦国际关系出现动荡,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生产保障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扶持,后果不堪设想。

  二、医药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政策性原因分析

  综合业内人士的看法,近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

  1、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海南省药监局局长曾渝说,我国有13亿人口,医药产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应当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目前医药产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国家没有进一步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注册腐败、集中招标采购等表面因素。多年来国家对药品的强制性连续降价、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认为,其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偏低,市场自行配制资源,导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困难很大。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甚至更多。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卫生部部长高强早已披露了六方面原因: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

  3、改革措施不到位,存在政出多门现象。虽然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但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依然较多,药品的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而各部门往往站在部门和局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幸说,医药行业一出现问题,就互相埋怨、推诿,都把责任推出去,都不出面解决问题。光一个药品投招标文件,就有六个部门签发,签发完之后还不落实,现在的投招政策并没有问题,而是文件根本没落实:一边投招标,一边二次议标,其实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二次议标。

  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医疗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最难以改的部分,是改革的攻坚阶段。作为主管部门的官员,海南药监局局长曾渝认为,应对这些难题,需要统筹考虑医药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药品审批政策、改革药品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将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对政策调整方向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为落实“十一五”规划,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中央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拉开了“增量改革”的序幕。同时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是创造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项联动改革”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保障系统,无论是垄断药品市场的医院,还是流通秩序的整顿,还是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上游制药工业的发展,新政策调整必然会对医药市场乃至整个医药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让政策调整成为企业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之前,对我国制药工业生存现状及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建议决策者调整对制药行业地位的认识:制药企业不但承担着制药的任务,而且支撑着社会安全、发展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看,健康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应从我国制药工业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环境的角度,考察近年有关政策调整对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影响。深入剖析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运营现状,包括药品的研发、制造、流通、医院药品供应和农村药品供应保障等,对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产业经济分析,探求影响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宏观因素。

  探讨我国制药工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重点放在如何在盘活过剩行业制造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整顿流通秩序的同时提高流通效率;如何在加大医院投入的同时减轻工业经济负担等。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长戴庆骏认为,“以药补医”是当前各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剥离医院门诊药房,医院主要搞诊断治疗,靠诊断治疗生存发展,而不是靠大处方。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得到降价的好处,就是门诊药房没有剥离,大处方问题没解决。剥离门诊药房可以减少和杜绝医疗领域内不规范的竞争,促使生产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药品质量和规范的运作;可以规范医药机构行为,维护医生形象。

  常幸建议,国家应成立一个医院医药分开改革的协调小组;把药房从医院的门诊剥离出去,只保留急诊和部分住院药品;国家财政加大对医院进行转移支付;加大对医疗工作者的监督管理并形成机制,加大处方的管理和规范的力度;在剥离“门诊药房”的前提下总结和改进招投标工作;完善医药价格申报和审核体制,对新药申报的价格从源头严格把关,统一标准,保证药品经营正常利润前提下,从价格上压缩大处方的空间。

  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王成栋建议,医院改革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医院不改革,药业没出路;医院不改革,药厂打八个滚都停留在现状。医院改革不能用一个方法解决,应该打组合拳。

  王成栋说,首先,政府能承担的部分,在政府财力允许的部分拿出来,解决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其次,全民要有保险意识,在国外买房、保险、教育是三个最主要的支出,中国人对买房热衷,教育投入也不少,唯独买保险的意识不强,这部分也应该市场化。第三,对一些高工资的人来讲,药价并不算高,所以医院也可以分成平民医院、社会医院,有钱的可以去社会医院看病,花更多的钱,买更贵的药。

  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凌沛学说,现在,制药企业的生存之道是进“医保目录”,进了医保目录,就能保证产品的销售。但是,医保目录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企业为了赚钱纷纷生产低水平的药品,通过非常规手段竞相挤进目录,进医保目录的公关费不亚于新药审批的腐败。

  医保目录成低水平药品生存的土壤,一个普通家庭,只要一个人有医保,全家吃药不用发愁,但是真正生了大病,还是没法报销,重则倾家荡产。凌沛学举例说,官员在职时生病怎么也能报销,退休之后得了大病照样会因病致贫。山东省卫生厅一位厅长退居二线后得了癌症,昂贵的医药费无法报销。

  凌沛学建议,应该将一些真正治大病的救命药放进医保目录。改变“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把竞争的产品剥离到药店去,让市场充分竞争起来。医保就是保大病、要命的病,小病让市场去调节。

  制药企业老总们分析,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流通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盈利空间,医院主要依靠药品收入的现状还是没有改变。根治药价虚高,应该从医药体制上来治理,尽快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等,而剥离“门诊药房”可以作为改革的切入口。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