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钢铁

钢企重振雄风须靠结构调整

2009-02-03 中国建材投资网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据新华网北京2008年1月16日报道,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和钢铁两大产业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落实去年国务院确定的4万亿投资大单的一个具体步骤,据悉,纺织、船舶工业、 、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轻工业等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也已在制定中,有的即将公布。这些产业政策的陆续公布,无疑将成为拉动内需、扩大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份规划给身处困境的中国钢铁业尤其是大型钢企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钢铁企业重振雄风要依靠结构调整。有关钢铁专家认为,钢铁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行业集中度。有评论认为,两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推出,我们更愿相信这并非是应对经济下滑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开端。

中小钢企在高技术产品生产方面没有太多优势,但可以弥补大型钢企的市场空隙,生产技术含量不太高的特色产品;通过走专业化道路,以求占据一块独立的市场。要做好特色产品生产,就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专心致志做出自己的特色。在这方面,生产角钢的天津兆博实业有限公司和生产带钢的河北霸州前进钢铁集团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两家企业规模不算大,但通过专业化生产,成为相关产品市场影响力很强的龙头企业。寻求与大型钢企进行互补性重组也是中小钢企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与大型钢企进行重组,对大钢企而言,可以将已形成规模效应的低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划拨出去,集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对中小钢企而言,可以补充大钢企产品转型后在低附加值产品方面留下的空缺,并继承大钢企在低附加值产品上的规模效应,这样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而且,通过与大型钢铁企业的重组,中小钢企还可以适度扩大自身的销售网络,进入大型钢铁企业已有的市场领域。现在,小到企业并购,大到我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出现了两种观点。激进者认为当下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经济转轨的必经阶段;而反对者则认为,自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开始,我国的经济模式就有被异化的倾向,内资并购国内企业的话语权被不断吞噬。这两者间分庭抗礼互不相让,牵涉到我国改革的基本路径之争。

由于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着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这无疑是产业发展的致命伤。仅在内地A股上市的钢企就已经多达35家。但过去多年来,国内钢铁业整合却屡屡失败。如无法整合行业优势、确立我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则我国大小的钢铁企业将会大大削弱其竞争力,并最终沦为跨国钢铁巨头入侵的对象。此前,我国出台了酝酿已久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政策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的数量,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至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前10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将达到50%,至2020年将达到70%。若要实现这一目标,行业重组势在必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这种迹象由规划到成为现实的路线越来越明朗。2007年4月,宝钢出资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之后的“新八钢”正式成立;5月宝钢又与河北邯钢合资建设邯钢新区项目的协议签约。如果加上鞍本、济莱等优势钢铁企业,能由跨越地域界限携手重组,将为促进全国钢铁业的资源优化重组开辟一条新路。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毕竟,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是阻止外资并购的最好“防火墙”,进一步说,钢铁行业实现内资并购永远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上策。

国务院通过的这两大 ,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很广,从鼓励消费到产品结构调整,几乎涵盖了这两大产业从制造到销售的整个“市场链”。从已公布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从近期来看,这些措施似乎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危机,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立足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调整我国原先不够合理的产业布局,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全球经济衰退暴露出了我国现存产业结构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它使我们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一种紧迫性。就汽车产业来说,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自主品牌的缺失,导致这一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无法掌控话语权,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钢铁产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生产总量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产能落后使这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特别是铁矿石等生产原料受制于国外财团,钢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处于瓶颈之中。因此,产业振兴,从短期来看是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避免经济指标出现大幅度滑落,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抓住这一契机,大规模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也应该是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

为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中小钢企还应努力延伸产业链;产业链越长,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米塔尔等钢铁巨头都有很完整的产业链,米塔尔在选择收购对象时,也往往选择拥有自己的焦炭或者是低成本的矿产资源这样的钢铁企业。中小钢企可以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借鉴米塔尔模式,加快向钢铁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加强对以铁矿石为主导的原材料供给这一薄弱环节的控制力,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此外,中小钢企还可以利用自身市场反应灵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为大型钢企或相关行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钢企相配套的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格局。鉴于目前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且约有1亿吨属于应当淘汰的落后产能,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小钢厂,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主动退出市场。推进中国钢铁工业跨地区、跨省市的联合重组,必须从全行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制定总体规划。这个总体规划要从钢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今后到底要组建哪几个大企业集团,这些集团的模式是怎样的加以考虑。要有规划,还要有政策。淘汰落后产能须坚决推进。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前中国钢铁工业面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这对于整个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是很有利的。从能耗方面看,钢铁业要转变依靠大量资源投资来发展的路子,要走一个内涵式的路子。通过节能减排来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是增加资源的消耗;实现与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

全行业仍存在总体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总量扩张仍在继续,落后产能占全行业总产能的20%左右,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艰巨,难度加大。那些落后设施的投产是当时国内钢铁生产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出现的,但现在供大于求了,这些设施也就必须淘汰了。但淘汰这些设施,国家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适当补偿这些企业的损失;这将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式和粗放型的,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企业从事的只是外资的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这种结构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可以收到投资少而见效快的效果,其不足之处也被掩盖了,但一旦遇到市场拐点,问题就很快暴露出来。

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始终不能掌握自主品牌,不能站到国际产业发展的前沿,那么我们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低水平的,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仅无法开拓新型的市场,连原有的市场都有可能丧失。面临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我们需要以产业振兴来加热市场,推动就业,保障民生,但产业的振兴不能原地打转,搞低水平重复,有关方面应该趁着这个机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品牌占有率,运用兼并、重组等多种市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以此来打开内需市场,并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
Baidu
map